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閱讀] 天路


(根據︰路加福音14:1,12-24)
  有一次,救主在一個法利賽人的筵席上做客。不論請他的是窮人或富人,他都樂意接受他們的邀請。這次他仍照自己的習慣,將當時的情況聯系到真理的教訓上去。猶太人每逢國家和宗教的歡樂節期總要舉行宴會的。在他們看來,這種筵席是永生福樂的預表。他們喜歡反複講述他們將來要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而外邦人只能站在外邊,以羨慕的心情觀望。現下基督用大筵席的比喻來說明他所要提出的警告和訓誨。猶太人一向把上帝為今世和來生所賜的一切福惠都據為己有。他們不肯將上帝的恩惠分給外邦人。基督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他們當時正在拒絕恩慈的邀請,就是上帝之國的呼召。他說明他們所輕看的邀請倒要傳給他們所鄙視的人,就是他們向來所視同長了大麻風、以至連衣服也不可碰的人。
  這法利賽人請客時,總是先考慮自私的利益。基督對他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么可報答你。到義人複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基督在此重述了他古時借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教訓。那時,主曾指示他們凡舉行聖筵,“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申14:29)這些宴會要給以色列人一種實際的教訓。百姓要如此學習誠心款待客人的愉快經驗,也要常年照顧孤苦和貧窮的人。同時,這些筵席還有更廣泛的教訓︰就是以色列人所承受的屬靈福惠,並不是單為他們自己享用的。上帝已將生命的糧賜給他們,讓他們分贈世人。
  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基督的話責備了他們的私心。對法利賽人來說,他的話不受歡迎。于是,他們有一人想轉換話題,佯裝莊重地嘆道︰“在上帝國裡吃飯的有福了。”這人肯定的口吻仿佛確知天國必有他的分。他的態度正像一些信徒因基督救了他們而得意,卻不履行上帝應許賜救恩的條件。他的精神又像巴蘭禱告時所說的︰“我愿如義人之死而死,我愿如義人之終而終。”(民23:10)這個法利賽人並沒想到他本人有沒有進天國的資格,只想到他盼望在天國享受的福樂。他那句話的用意是要使同席的賓客忘記他們實際的義務。他想使他們的思想越過今生,而望到遠在將來的義人的複活。
  基督看出這位偽善者的用意,于是定睛望著他,向眾人說明他們當前權利的性質和價值。他也說明,如果他們要享受將來的福樂,就必須盡到當前的義務。
  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仆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可是客人都表示奇特的冷淡。“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準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準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這些藉口沒有一個是根據實際困難的。那說“必須去看看”所買的一塊地的人,已經把地買好了。他急著要去看看,乃是因為他的興趣完全在買得的這塊地上。那五對牛也同樣是買好了的。要去試一試,只是為要滿足買主自己的興趣而已。第三人的藉口更不成理由了。被邀請的客人已經娶了妻,這並不足以阻止他來赴席。他的妻子同來也一定會受歡迎的。但是他有他自己享樂的打算,而且在他看來,這比應邀赴席更為稱心﹗他已慣于在其他社交中,而不是在這位主人那裡尋得樂趣。他並沒有請求諒解,也沒有在他的拒絕中作什么有禮貌的推辭。那“不能去”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我不高興去”。
  所有的藉口都是表示一種心不在焉的態度。這些被請的客人已經被別的事奪了他們的心志。他們將自己原先答應赴席的諾言置之罔顧,以致他們冷淡的態度辜負了好友的濃意。
  基督用大筵席來代表福音所提供的福惠。所供給的不外乎是基督自己。他是天上降下來的糧食,並有救恩的泉源從他涌流出來。主的使者曾向猶太人宣布救主的降臨;他們曾指出基督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上帝在他所擺設的筵席上,預備了上天所能賜的最大恩惠--是無法估計的恩賜。上帝的愛已準備了貴重的筵席,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富源。基督說:“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約6:51)
  但是人若要接受這福音筵席的邀請,就必須置屬世的利益于次要,而以接受基督和他的義為首要。上帝已為人類舍棄了一切,因此他要人將他的聖工放在一切屬世的和私人的事務之上。他不能接受一個三心二意的人。一顆專愛世界的心不可能將自己完全獻給上帝。
  這教訓是適用于各個時代的。上帝的羔羊無論往那裡去,我們都必須跟從他。我們必須選擇他的指導,重視他的交誼勝于世上朋友的交誼。基督說︰“愛父母過于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愛兒女過于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太10:37)
  當基督的時代,人們在家中擘餅吃飯時,常常重複地說︰“在上帝國裡吃飯的有福了。”但基督卻說明,要找客人去赴那以無限代價預備的筵席是多么困難啊﹗那些聽他講論的人知道自己已經蔑視了恩典的邀請。他們專注于世上的產業、財富和享樂。他們竟異口同聲地推辭了。
  現今也是這樣。極力拒絕邀請赴席的藉口包括所有拒絕福音邀請的種種托詞。人們說,他們不能因注重福音的要求而妨礙他們屬世的前途。他們看自己今生的利益高過永存事物的價值。正是他們從上帝那裡領受的福惠倒成了使他們的靈命與創造主和救贖主隔絕的障礙了。他們不愿自己屬世的業務受到干擾,于是對恩典的使者說︰“你暫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來。”(徒24:25)另一些人提出,他們若順從上帝的呼召,就必在自己的社會關系上遭遇困難。他們說,要他們與自己的親友不睦,那是不合算的。這樣,他們就証明自己正是這比喻中所描述的角色。筵席的主人把他們輕淡的推辭看作是對他邀請的藐視。
  有人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說這話的人代表著許多人。他們讓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攔阻他們聽從上帝的呼召。做丈夫的說︰“在我妻子反對的時候,我無法按應盡的本分去做;她的影響會給我極大困難。”做妻子的也聽見了恩惠的呼召︰“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她便回答說︰“請你準我辭了,我丈夫不肯接受這恩典的邀請。他說他的事業不許可。我必須跟著丈夫走,所以不能來。”做兒女的心也受了感動。他們愿意來。可是他們愛自己的父母,父母既不聽從福音的恩召,兒女們認為自己也不能來。他們也說︰“請你準我辭了。”
  這些人都拒絕了救主的呼召,因為他們惟恐家庭分裂。他們認為不順從上帝就能保証家庭間的和睦與福祉,但這是一種幻想。凡播撒自私種子的人,必要斬獲自私的后果。拒絕基督的愛,就是拒絕那唯一能使人的愛情純潔而持久的原素。他們非但要喪失天國,而且最終也不得享受那為之犧牲了天國而想保住的福祉。
  在比喻中,筵席的主人聽到了眾人如何看待他的邀請,“就動怒,對仆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
  主人撇棄了那些藐視他濃情的人,去邀請一班並不富有、也沒有房產田地的人。他請了那些貧窮飢餓卻能賞識他所預備之濃惠的人。基督說︰“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上帝的國。”(太21:31)那為世人所唾棄的下層人物,不論是多么卑賤,總不至于低下卑賤到上帝的愛不予注意的地步。基督渴望疲倦、困苦、受壓迫的人都來就他。他渴望將那在任何其它地方都找不到的亮光、喜樂與平安賜給他們。最邪惡的罪人也是他深摯憐愛的對象。他差遣聖靈用溫柔的愛感化他們,竭力吸引他們歸向自己。
  那將窮人和瞎子帶來的仆人向主人報告說︰“你所吩咐已經辦了,還有空座。”主人對仆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基督在此指明了在猶太教范圍以外、在世界的大街小巷之中的福音工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