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路加福音15:11-32)
迷失的羊、失落的錢和浪子的比喻,都將上帝向那些背離他的人所表示的憐愛深刻地描繪出來。他們雖然轉離了上帝,但他並不任憑他們去受苦。他對一切遭受那奸詐仇敵之試探的人,總是滿有慈愛和親切的憐恤。
浪子的比喻說明主怎樣對待那些曾經一度認識過天父的愛、但后來卻被那試探者隨意擄去了的人。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
這個小兒子對父家的約束已經厭煩了。他認為他的自由受了限製。他誤解了父親對他的愛護和關懷,于是決心隨從自己的心意而行。
這位青年並不覺得對父親有什么當盡的義務,也沒表示感激的心情;他只曉得兒子享有承受父親產業的權利。那按理須等到父親死后才能傳給他的遺產,他現下就要索取。他一心注意到眼前的享受,而毫罔顧及將來。
既領得應承受的財產,他就離開父家“往遠方去”。他既擁有大量的金錢,又可隨心所欲地行事,因此便洋洋自得地認為他的心愿已經達到了。再沒有人在旁邊勸他說︰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是與你有害的;或說︰要這樣行,因為這是正路。不良的友伴幫助他更深地沉溺于罪惡之中,于是他便“任意放蕩,浪費資財。”
《聖經》說有一種人“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1:22)這就是比喻中這個青年的經歷。他從父親那裡自私地要來的錢財,盡都浪費在花街柳巷中。他青春的精力消耗了。一生的黃金時代、智力和青年光明的遠景以及屬靈的愿望--這一切都被欲火燒盡了。
後來那地方遭大飢荒,他就窮苦起來,于是就去投靠那地方上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在猶太人看來,這是最下賤、最卑鄙的工作了。這個青年原以自由而深感慶幸,現下卻做了牧豬奴。他已陷于最苦的束縛之中--“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箴5:22)當初誘惑他的美色虛榮已成泡影,他感覺到鎖鏈的沉重。他坐在地上,在那淒涼飢荒之境,除了豬群以外,再沒有一個伴侶,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那在順利的日子簇擁在他身邊,並花他的錢來吃喝的同伴們,現下沒有一個做他的朋友了。如今他瘋狂的歡樂在那裡呢?那時他曾安撫自己的良心,麻醉自己的知覺,自以為是快樂的;但現下床頭金盡,飢餓難當,他的驕傲已經降為卑了,他的道德本性萎糜了,他的意志變為軟弱不可靠,他的良知似乎已經死去,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個最可憐的人了。
這是一幅描繪罪人景況的何等真切的圖像啊﹗罪人雖有上帝仁愛的福惠環繞他,然而為了放縱私欲,追求罪中之樂,他心中唯一的愿望卻是遠離上帝。他像這忘恩負義的浪子一樣,竟將上帝所賜的好東西當作自己應享的權利。他認為那都是當得的分,所以不向上帝表示感謝,也不盡一份出于愛心的服務。從前該隱怎樣離開耶和華的面去為自己找個家鄉,浪子怎樣“往遠方去”漂流,如今罪人也照樣要在忘記上帝的生活中尋找快樂(見羅1:28)。
不論外表如何,凡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都是浪費了的。凡想遠離上帝而生活的人,就是浪費自己的資財。他是在浪費寶貴的歲月,浪費心智和靈性的精力,造成自己永久的破產。凡為侍奉自我而遠離上帝的人,就是瑪門的奴隸。那經上帝創造為要與天使為伍的心智,如今卻墮落到為屬世和屬獸性的事物服役的地步。這就是因侍奉自我而得的結果。
如果你已經選擇了這樣的人生,你該知道,你是在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所得買那不使人飽足的東西。你有時總會體驗到自己墮落的景況。當你獨處遠方,感到自己的不幸,就會在絕望中哀呼︰“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先知以下的話說明了一項普遍的真理︰“依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見福樂來到,卻要住曠野干旱之處,無人居住的鹼地。”(耶17:5,6)上帝固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但人還有躲避日光和雨水的自由。所以,縱然“公義的日頭”發光照耀,恩典的甘霖為人人下降,但我們若自己離開上帝,仍可能“住曠野干旱之處”。
上帝的慈心總眷念著那些自行離開他的人,並發動種種感化力使他轉回父家。那處于困苦境遇中的浪子終于“醒悟過來”了。撒但在他身上所施用的欺詐之勢力被打破了。他看出自己的苦惱是由于自己的愚昧,他說︰“我父親有多少的僱工,口糧有余,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浪子雖已山窮水盡,卻還能確信父親的慈愛,心中得見一線希望。那吸引他回家的正是這愛。照樣,那不住地激勵罪人歸向上帝的也就是上帝慈愛的保証。“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羅2:4)上帝之愛的憐憫與慈悲猶如一條金鏈,環繞著每一個處于險境的生靈。主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31:3)
浪子決意要承認自己的罪過。他要回到父親那裡,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后,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但接著他又說︰“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這就顯明他對父親慈愛的看法還是多么狹窄。
于是這青年就離開了豬群和豆莢,轉向老家去了。他因飢餓而虛弱不堪,渾身發抖,但還是鼓著勇氣前進。他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來遮掩他襤褸的衣衫,但他的自尊心已經被痛苦所勝,他便急忙往他從前做兒子的地方去請求一個僱工的地位。
往日這個放蕩輕浮的青年離開父家時根本沒想到父親心中所有的傷痛和渴望。當他和邪蕩的友伴歡舞宴樂之時,也沒想到那籠罩著他老家的幽暗陰影。就是現下,當他以疲憊和痛苦的腳步踏上歸途的時候,他竟不知道有一位老人正守候著他的歸來呢﹗在他“相離還遠”的時候,父親就認出他來了。愛是有靈敏眼光的。即使罪惡多年的摧殘,也不能使兒子從父親的眼中消失,父親“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長久地、緊緊地摟著他。
父親不愿讓人藐視他兒子野狼狽不堪的樣子。他將自己身上那件寬敞貴重的外袍脫下來,裹在兒子瘦弱的身上。那青年便飲泣吞聲地痛悔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后,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使他緊緊地貼近自己的身旁,把他帶進家裡,並不給他所要求做仆人的機會。他畢竟還是兒子,所以要拿家裡上好的東西來尊榮他,家裡的男女仆人也要來侍候他。
父親“吩咐仆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複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浪子在他不穩定的青年時期,總以為父親是嚴厲苛刻的。但現下他對父親的看法該是多么不同了啊﹗照樣,那些受了撒但欺騙的人總以為上帝是冷酷無情的。他們以為他不住地監視著,為要責罰人並定他們的罪;並以為他只要有不幫助罪人的合法藉口,就不愿意接納他們。他們把他的律法看成是限製人類福祉的,是他們所樂于擺脫的重軛。但人的眼睛若能因基督的愛而得以開啟,就一定會看出上帝是滿有憐憫的。他並不像一個炎威殘忍的君王,卻像一位渴望懷抱自己痛悔的浪子的父親。罪人必和寫詩的人同聲感嘆說︰“父親怎樣憐憫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詩103:13)
比喻中沒有譏諷和指責那浪子過去的罪行。浪子感覺到既往已蒙赦免不再記念,而且是永久被涂抹了。同樣,上帝也向罪人說︰“我涂抹了你的過犯,像濃雲消散;我涂抹了你的罪惡,如薄雲滅沒。”(賽44:22)“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耶31:34)“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必廣行赦免。”(賽55:7)“耶和華說︰當那日子,那時候,雖尋以色列的罪孽,一無所有,雖尋猶大的罪惡,也無所見。”(耶5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