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太21:23-32)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做工。’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
基督在山邊寶訓中曾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誠意的考驗不在話語,乃在行為。基督未向任何人說︰你講的比人有什么長處,而是說:你行的“比人有什么長處呢?”(太5:47)他以下的話是富有意義的︰“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7)言語若不配合一致的行動則是毫無價值的。這是兩個兒子的比喻所給我們的教訓。
這比喻是基督在他受難前末次去耶路撒冷時講的。他已從聖殿中逐出買賣的人。當時他的話具有上帝的威權,刺入他們的心。他們沒敢申辯抗拒,只是驚駭恐慌地服從他的命令。
在他們的恐懼平靜之后,祭司和長老們回到殿裡來,只見基督在醫治患病和垂死的人。他們聽見歡呼的話音和贊美的歌聲。在殿中,康複了的孩子們揮舞著棕樹枝,並歌唱說︰和散那歸于大衛的子孫﹗嬰孩用囁嚅之聲贊美那大有能力的醫師。但對祭司和長老們,這都不足以消除他們的成見和嫉妒。
次日,當基督在殿中教訓人時,祭司和民間的長老們來問他說:“你仗著什么權柄做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
祭司和長老們已經看到基督權能的無誤的憑據。在他潔淨聖殿的事上,他們已經看見上天的威儀從他臉上閃耀出來。他們無法抗拒他言語中的權力。他已在醫治疾病的奇妙事跡中回答了他們的問題。關于他的權柄,他已給出無可否認的証據,但這不是他們所要的。祭司和長老們渴望耶穌宣稱自己是彌賽亞,這樣,他們就可以歪曲他的話,借以煽動民眾來反對他。他們想破壞他的威信,要將他置于死地。
耶穌知道他們既不能在他身上看出上帝,又不能在他的工作中看出他的神性,他們也就不會相信他對自己是基督所作的見証。所以他回答時規避了他們所希望引起的爭論,而將他們的譴責轉到他們自己的身上。
他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么權柄做這些事。約翰的洗禮是從那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
祭司和官長們都感覺到進退兩難了。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什么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于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么權柄做這些事。”
“我們不知道”這句回答是虛謊的。原來祭司們看出自己當時的窘境,所以用謊言來掩飾自己。施洗約翰曾為他們現下盤問他權柄的這一位作過見証。他曾指著他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他也曾給他施洗,而且在施洗之后,當基督禱告時,天開了,有上帝的靈仿佛鴿子降在他身上,同時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
祭司和官長們想到約翰如何多次重述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又記起耶穌在受洗時的情景,就不敢說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他們若照他們所相信的,承認約翰是先知,那么他們又怎能否定他所說拿撒勒人耶穌是上帝兒子的見証呢?同時,他們也不能說約翰的洗禮是從人間來的,因為民眾都相信約翰是先知。因此他們只得說︰“我們不知道。”
于是基督就講出父親和兩個兒子的比喻。當父親來對大兒子說:“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做工。”大兒子立即回答說︰“我不去。”他拒絕服從,還沉溺于邪惡的行徑和交際中。但后來他悔改了,並聽從了這一呼召。
父親到小兒子那裡,同樣吩咐說︰“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做工。”這兒子回答說︰“父啊,我去。”但他卻不去。
在這比喻中,父親代表上帝;葡萄園代表教會;兩個兒子代表兩等人。那拒絕服從命令,並說“我不去”的兒子,代表那些在生活中公開犯罪的人。他們根本不承認自己是敬虔的,並公然拒絕順服上帝律法所加在人身上的約束。但這些人中有許多后來悔改而且順從了上帝的呼召。當福音在施洗約翰的訊息中臨到他們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時,他們便悔改並承認了自己的罪(太3:2)。
那說︰“父啊,我去”卻沒有去的兒子,顯示了法利賽人的性格。猶太的領袖們正像這個兒子,是頑梗自滿的。猶太民族的宗教生活已成為虛偽的形式。當上帝親口在西奈山宣布律法的時候,眾民都曾發願遵行。他們說︰“父啊,我去。”但他們卻沒有去。當基督親自來向他們陳明律法的原則時,他們拒絕了他。基督曾對當時的猶太領袖們提供了充分的憑據來証明他的威權和神聖的能力。他們雖然不能不服,但總不肯接受這憑據。基督曾向他們指明︰他們之所以仍然不信,是因為他們沒有那導致順從的誠意。基督曾向他們宣告說︰“你們借著遺傳廢了上帝的誡命。……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