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基督講述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時,猶太民族有許多人正處于這財主的可憐景況中,他們用主的財物來滿足私欲,準備聽以下宣判:“你被稱在天平裡,顯出你的虧欠。”(但5:27)財主承受了種種屬世和屬靈的福惠,他卻不肯在善用這些福惠上與上帝合作。這就是猶太民族的情形。主已使猶太人做神聖真理的受托者。他委派他們做他恩典的管家。他已賜給他們種種屬靈和屬世的權利,並吩咐他們將這些福惠分贈與人。關于如何對待敗落的弟兄、城裡寄居的人以及在他們當中的窮人,他已賜給他們特別指示。他們不可專為自己的利益攫取一切,乃應記念窮人,與他們共同享受。上帝也應許要按照他們仁愛憐憫的行為賜福給他們。可惜,他們正像比喻中的財主,沒有伸出援助的手去解救苦難中人群的屬世和屬靈的需要。他們充滿了驕傲,看自己是上帝所揀選所寵愛的民族;他們卻沒有侍奉或敬拜上帝。他們只仗賴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驕傲地說:“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后裔。”(約8:33)及至危機來到,就顯明他們已經脫離上帝,而只是倚賴亞伯拉罕,把他當作上帝。
基督渴望將光明射入猶太人黑暗的心竅之中。他對他們說:“你們若是亞伯拉罕的兒子,就必行亞伯拉罕所行的事。我將在上帝那裡所聽見的真理告訴了你們,現下你們卻想要殺我,這不是亞伯拉罕所行的事。”(約8:39,40)
基督不承認血統有任何價值。他教人知道,屬靈的關系遠勝過一切肉體的關系。猶太人說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后裔;但他們既沒有行亞伯拉罕所行的事,就証明自己不是他真實的子孫。惟有那些借著順從上帝的話來証明自己在靈性上是與亞伯拉罕一致的人,才算為真正的后裔。雖然乞丐屬于人所視為下等的階層,但基督卻認他為亞伯拉罕所接納的最親密的朋友。
那財主雖擁有生活中一切奢侈的享受,但他太無知了,以致將亞伯拉罕置于上帝所應有的地位。財主如果重視自己上好的權利,並讓上帝的靈來陶冶他的心思意念,那么他的地位就必完全改觀了。他所代表的猶太民族也是如此。如果他們聽從了上帝的呼召,他們的前途就必完全不同了。他們便會表現真正屬靈的見解。上帝也必增添他們已有的手段,使之足能造福並光照全世界。可惜,他們已經遠遠偏離了主所作的安排,以致他們的生活完全敗壞了。他們未能按照真理與公義做上帝的管家去善用他所給的恩賜。他們未能以永恆觀點看問題;他們不忠實的結果便是全國的敗亡。
基督知道在耶路撒冷被毀滅的時候,猶太人要想起他的警告來。事實就是如此。當災禍臨到耶路撒冷,飢荒和各種苦難加在百姓身上時,他們就想起了基督的話,也明白這比喻的意思了。他們的痛苦是自招的,因為他們坐失良機,未將上帝給他們的亮光照向世界。
末后的日子
世界歷史最后幾幕的演變,都在財主最后的歷史中描寫出來了。財主自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可是在他和亞伯拉罕之間卻有一道不能逾越的深淵--那敗壞了的品格。亞伯拉罕是侍奉上帝的,憑信心與順從遵行了他的話。但財主罔顧上帝,不關心受苦人群的需要。那將他和亞伯拉罕隔開的深淵就是違命的深淵。現今也有很多人沿著這同一路徑而行。他們雖身為教友,卻沒有悔改。他們可能參加聚會,並歌唱詩篇︰“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42:1)但他們的見証是虛假的。在上帝看來,他們比一個罪魁還不如。那渴求屬世宴樂之刺激、充滿喜愛炫耀的心靈,根本不能侍奉上帝。這樣的人,正像比喻中的財主,並沒有與肉體的情欲作斗爭的心愿。他反而渴望放縱私欲。他情愿留在罪惡的氛圍中。結果,死亡忽然把他奪去,他便帶著他一生同撒但的勢力合作而形成的品性下到墳墓裡去。在墳墓裡,不論善惡,他都無力選擇了。因為人一死,他所打算的在當日就消滅了(見詩146:4;傳9:5,6)。
當上帝的聲音喚醒死者時,他便要帶著生前所固有的欲望與感情、愛好與厭惡從墳墓裡出來。一個人在享有一切機會並獲得一切便利時既不肯接受再造之功,那么,上帝決不會再行個神跡來改造他了。在他活著的時候,他不愛上帝,也未因侍奉上帝而感到喜樂。他的品格根本不是與上帝和諧的,所以也不可能在天上的大家庭中感到福祉。
現今世上也有一班自以為義的人。他們既不是貪食醉酒的,也不是不信上帝的,可是他們希望為自己而不愿為上帝而活。他們一切所想的都沒有上帝,因此,他們理應列在不信上帝的人之中。即使他們可以進入上帝聖城的門,他們也無權到生命樹那裡,因為當上帝的誡命及其所有條件向他們提出來時,他們拒絕了。他們在今世沒有侍奉上帝,因此在來世還是不肯侍奉他的。他們在他面前活不下去,故此他們會感到任何地方都要比天國好些。
效法基督,就是要領受他的恩德,也就是他的品格。可是那些不能賞識並善用上帝在今世所賜給他們的寶貴機會和神聖感化力的人,實在不夠條件參與天上聖潔的崇拜。他們的品格不是按照神聖的模式塑造的。由于他們自己的疏忽,他們已經形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在他們和義人之間有深淵限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